湖北江夏实验室举办植物源抗病毒药物研究交流研讨会
为进一步推动与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全面战略合作,加强植物源抗病毒天然产物筛选与评价领域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人员互动。2023年9月19日下午,湖北江夏实验室举办了植物源抗病毒药物研究交流研讨会。会议邀请了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植物药理学、植物代谢组学、药用植物资源等方面专家,面向实验室介绍了研究领域相关内容。湖北江夏实验室相关科研人员、实验人员等参与了本次研讨会,会议由实验室主任助理、青年研究员黄方主持。
黄方致辞
报告会上,李晶研究员带来了一场题为“天然产物生物合成及活性分子与疾病关系”的学术报告,介绍了白桦酸生物合成的代谢工程、肠道微生物群和丁酸盐在高血压中的作用、VB12生物合成调控、ACE2受体对新冠病毒的影响等方面内容,建立了植物活性多肽库平台,解析了活性多肽的药理机制,系统开发了多肽口服药物。在交流环节中,李晶研究员与参会师生围绕肠道类器官构建、代谢产物丁酸的选择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交流。
李晶作报告
丁俊研究员带来了一场题为“衰老小鼠的脑代谢组图谱研究”的学术报告,介绍了代谢组学研究的意义、脑图谱的研究进展和脑图谱绘制的意义,课题组建立了高覆盖率、高稳定性的脑代谢组图谱绘制方法和高水平的图谱质量评估,构建了目前最系统的脑代谢组图谱,且所有代谢物的变化均可在线查询,为脑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在交流环节中,丁俊研究员与参会师生围绕肠道病毒与肠道菌群的关系、新冠病毒及其变异株调控机体免疫反应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丁俊作报告
张燕君研究员带来了一场题为“药用植物资源创新利用”的学术报告,介绍了淫羊藿、白及等药用植物资源、毒品原植物的创新与利用,课题组成功构建了淫羊藿遗传转化体系,毒品原植物的资源库、品种鉴定等方面为公安等系统提供了有力支持,建立的重要药材研发与产业体系链有望形成大品种、大产品、大产业。在交流环节中,张燕君研究员与参会师生围绕淫羊藿分类学的不同药效、白及的产业化推广和社会经济价值等方面分享了她专业的见解。
张燕君作报告
陈桂林副研究员带来了一场题为“药用植物中抗病毒活性成分靶向筛选及机制分析”的学术报告,介绍了药用植物中新活性成分的分离和鉴定、基于多靶点亲和超滤(UF-LC/MS)技术揭示药用植物活性成分和药用植物中重要功能化合物作用机制研究,建立并发展了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的(抗病毒)多靶标筛选,获得了同行的高度评价。在交流环节中,陈桂林副研究员对参会师生围绕天然药物筛选技术、抗病毒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结构分析、单体化合物的分离纯化产率等问题给予了专业的回答。
陈桂林作报告
精彩的报告带来参会师生们的热烈反响,结合江夏实验室的科研布局,研究员们提出了病毒感染的多器官组学图谱、不同病毒感染的组学差异研究等多个合作切入点,拟从细胞水平、器官水平解析病毒感染的作用机制,共同开展抗病毒天然药物研究。此次学术报告加深了师生们对相关研究领域的认识,加强了交叉合作的研究基础,推动了思想与技术创新。报告在愉悦的氛围中圆满结束,后续湖北江夏实验室和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动我国抗病毒天然产物药物的研发。
现场交流讨论